廣東讓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長清空氣常新
2022-08-10
廣東讓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長清空氣常新
2022-08-0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小 中 大】
分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1日 第 16 版)
廣東省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將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納入“1+1+9”工作部署統籌推進,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在經濟總量長期領先和人口數量穩定增長的同時,廣東省生態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大氣環境質量連續七年全面達標。2021年,廣東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4.3%,PM2.5平均濃度降至21.7微克/立方米,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成功轉入以臭氧防控為中心的攻關模式,構建大氣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區。
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廣東原有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劣,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茅洲河、練江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截至2021年,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90.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90.2%,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約20%。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碳普惠機制和碳捕集技術等試點示范工作,截至2021年,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和金額分別為1.997億噸和46.1億元,為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作出有益探索。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2021年,廣東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5%以上。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全省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達850萬噸/年。醫療廢物、污水100%安全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生態環境改善離不開資金投入。近5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累計投入近7500億元,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2020年,省級財政統籌安排資金722億元。
生態環境改善也離不開制度體系支撐。目前,廣東已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垂直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改革,構筑起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形成以“三線一單”為支撐的綠色空間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創新為主體的環境治理體系。
“十三五”以來,廣東省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環評“放管服”等改革舉措落地見效,重大項目“三服務三保障”機制發揮重要作用,生態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成效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