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提升“水生態”,發掘“水價值”
2022-07-29
深圳:提升“水生態”,發掘“水價值”
2022-07-16 來源: 南方網
【字體:小 中 大】
近年來,廣東生態環境質量發生顯著變化,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特別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來,廣東以督察整改為契機,以更實舉措、更大力度、更高質量狠抓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生態發展之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近日,記者先后走訪東莞、深圳、韶關等地,關注茅洲河治理、美麗海灣建設、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礦山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紅樹林保護等熱點現象及話題。即日起,南方網、粵學習客戶端推出“廣東生態一線”系列報道,記錄生態保護的亮點做法。敬請垂注!
水污染一度是深圳最突出的環境問題,制約深圳的發展。近年來,深圳以“全流域統籌、全鏈條治理、全要素管控”為核心,堅持“硬措施、硬手段、硬作風”,深入實施“治水十策”“十大行動”,探索出一條高密度建成區河流污染治理新路子。
經過多年努力,一大批曾經人人避之不及的“墨汁河”蝶變為市民親水樂水的“生態河”,茅洲河、大沙河、東部海堤等429公里碧道讓居民重拾戲水摸魚的美麗鄉愁。
大沙河
巢筑鳳至、水生業興,治水“投入”轉化成為可持續發展“產出”。大沙河治理后成為深圳的“網紅河”,與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相映生輝。昔日黑臭的茅洲河水質達到1992年以來最好水平,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案例,茅洲河沿線實現“騰籠換鳥”,將濱海明珠工業園改造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校區,吸引天安數碼城、長江股份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入駐,帶動光明小鎮等都市生態文旅蓬勃發展,逐步成為助推片區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保好水”“治差水”雙線作戰
奮力破解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難題
水污染問題一度成為深圳最大的發展短板和生態痛點。2016年,深圳舉全市之力打響治水攻堅戰。深圳以流域為單元,將治水項目整體打包,發揮大型企業的人力和技術優勢,推動治水項目質量、效率大幅提升。
水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深圳下“繡花”功夫,超常規推行雨污分流,共建成污水管網6555公里,補齊污水管網歷史缺口;逐個小區、樓宇開展立管改造,將雨污分流“毛細血管”延伸到每家每戶。
深圳創新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進小區,修訂《深圳市排水條例》,成立專業化排水公司,全面接管建筑小區內部排水設施,實現排水管網全鏈條、專業化管養。創新推行河流水質科技管控,建立“132個視頻+123個微站+300人巡查隊伍”的全天候巡查監管體系。
木墩河
深圳將黑臭水體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明確提出“一切工程為治水讓路”,統籌實施“廠網河”一體化治理,開展精細化河道管養,全面完成黑臭水體整治并建立長效機制。
小微黑臭水體包括河、湖、涵、溝、渠、塘等多種類型,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環境。深圳提出“巴掌大的黑臭水體都不能有”。
飲用水源是群眾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指出,深圳市一級水源保護區存在1069棟違法建筑和1432宗違法項目,要求全部拆除處置。面對如此艱巨、緊迫的任務,廣東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深圳下定決心治理沉疴舊疾,摸索出“相信群眾、依法依規、耐心細致”的“一水”方法,累計拆除建筑面積90.32萬平方米,轉移人口37350余人,實現了一級水源區違法建筑、違法項目“一鍵清零”,圓滿完成督察整改任務。
深圳多年人均水資源量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17,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為破解水資源瓶頸,深圳結合城市供水特點,圍繞“大水源、大水缸、大水網”,構建兩江并舉、三縱四橫的水源調配骨干系統,實現東江西江互聯互通、供水水廠雙水源。投入約150億元,開展20項水源保障工程,對12個水源保護區實施優化調整,實現保護更嚴格,水質更優良,發展更高質。
目前,鐵崗水庫、石巖水庫承擔著為寶安全區及部分光明區共約700萬人民群眾提供飲用水原水的重任,年供水量約5億立方米,從2005年起,每年通過東江引水提供原水約4.5億立方米。為了保護飲用水源水質,1992年深圳市首次在全市范圍劃定了飲用水源保護區,實施鐵線保護。之后歷經多次調整,目前鐵崗-石巖水庫一、二級水源保護區面積為71.21平方公里(其中一級保護區32.9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38.31平方公里)。
從“共建”走向“共享”
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麗海灣
近年來,通過“美麗海灣”工程,廣東海洋生產力和活力有力提升,濱海城市發展的生態優勢和戰略價值凸顯,廣東生態之美呼之欲出。在深圳前海,一片美麗海灣生機盎然。
深圳前海
前海一直將生態保護作為新城建設的核心重點。
在建設之初的2010年,前海面向全球征集前海地區的概念規劃,從報名的65家國內外設計機構中選出“前海水城”方案設計,以國際視野、前瞻的發展理念確定前海空間發展結構。以水為核心,回歸自然生態,利用并拓寬現狀流經前海灣的河流和排水渠,引進線性濱水走廊,其中位于擴區前的前海范圍前灣河、桂灣河、雙界河三條濱水廊道,大幅提升前海的濱水界面。
擴區后的前海合作區一以貫之地落實保育自然生態格局理念。目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前海管理局正在編制《前海國土空間規劃》,依托前海臨山擁海、河涌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在對接全市“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總體格局與“一脊一帶二十廊”山海連城計劃基礎上,通過整合山、河、海、濕地等全要素生態資源,構建前海“環灣保護、連山通海”的“雙灣八廊”生態保護格局。
而且,環前海實施“全流域、大會戰”模式治理水環境,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并建立入海排放口“查-測-溯-治”、“設置-備案-變更-銷號”雙閉環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實施海洋垃圾全覆蓋清理,與香港建立海漂垃圾預警通報機制。2017年以來,前海近岸海域海水無機氮濃度下降了35.8%。
為構建前海灣外圍水屏障,保障前海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由前海管理局出資建設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統工程
在前海,親海近海、人海和諧的美麗畫面也成為常態。
當地保護修復紅樹林生態系統,生態化建設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同時,建設親海空間設施,打通前海灣、大鏟灣和寶安中心區濱海碧道,并將前海河、前灣河、桂灣河3條水廊道公園與前海灣濱海空間互聯互通,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桂灣公園
桂灣公園位于前海中軸,是前海第一個建設的水廊道城市公園,總共45公頃,全長1.9公里,中央水域約占四分之一,是一個一河兩岸一島多層級綠地的帶狀城市公園。
前海石公園通過環前海灣3.4km碧道建設,貫通前海灣及水廊道的慢跑、騎行以及多座步行橋連接腹地內流線,串聯園區內文化游覽設施,打造國際都市游線、自然生態游線、實現文化展陳、運動休閑、藝術觀演、生態體驗、科創教育、商業服務等活動功能,能夠滿足周邊市民及來訪游客休閑、生活、游憩的需要。
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吸引著越來越多生物。前海近岸海域潮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指數達到3.1以上優良水平。
正在編制的《前海國土空間規劃》中已提出,圍繞深圳灣和環交椅灣,強化環灣保護、擁灣發展之勢,強調與東莞濱海灣新區、香港北部都會區生態共治,聯動大灣區城市共同推進跨界區域性生態屏障等特色生態空間的保護,加強重點河口污染治理、環境整治,共建藍色海灣。
“十四五”期間,深圳將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條主線,以“雙轉變、雙提升”為抓手,搶抓“雙區”驅動、“雙改”示范等重大歷史機遇,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河湖長制強化管理,不斷提升河流水質,實現長制久清。